对染色体G显带技术介绍
Release Time:2020-07-21一、染色体G显带技术简介:
染色体G显带技术中条带模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DNA,核酸结合蛋白和染料的相互作用,它主要指DNA的序列,染色体上螺旋形和折叠非组蛋白的分布存在区域差异,这些差异导致二硫键和硫氢键的分布不同,深色区域通过许多二硫键交联,因为它很容易与染料结合,浅色区域缺少二硫键和多硫氢键,难以与染料结合,呈现浅色。另外,由于DNA在染色体中的碱基分布不同,DNA的螺旋和折叠程度也不同,进而影响结合蛋白的分布和构型,与染料结合后,表明不同级别的子线,该方法是GTG方法(G波段,Trysin使用的Giemsa)

二、染色体G显带技术所需材料及试剂:
Hank's溶液、ICN溶液、0.02%EDTA溶液、磷酸盐缓冲液、Giemsa储备溶液、胰酶溶液。
三、染色体G显带技术步骤
1.将准备好的染色体玻片在65°C的烤箱中烘烤2至3小时,然后放入37°C的培养箱中以备后用。
2.用生理盐水配制0.14%的磷酸蛋白酶溶液(70 毫克磷酸酶减少50 毫升生理盐水),并储存在-18°C下以备后用。使用时,取15 毫升母液和35 毫升 pH 6.7的磷酸盐缓冲液代替0.042%作为工作溶液。使用前预热至26°C。
3.将一块样品浸入胰酶溶液中15-25秒。
4.取出玻片,并用蒸馏水冲洗以除去胰酶溶液。
5. pH 6.7磷酸盐缓冲液稀释Giemsa储备溶液(1:10)作为染料溶液,并染色8分钟。
6.用蒸馏水洗涤染料溶液,干燥并在显微镜下分析。
四、染色体G显带实验的注意事项:
1.染色体标本的G条带需要大约3天的片龄,染色体长度适中(1号染色体长度约为10±2μm),分散性好,几乎没有重叠。如果漆膜寿命延长,则蛋白酶处理时间应适当延长。
2.应准备血浆酶工作溶液以供当前使用。通过增加被处理标本的数量,酶活性将降低,并且处理时间需要延长。
3.为了获得具有适当形态的染色体标本,秋水仙素的处理浓度应较低或处理时间应较短。
4.捆扎时,可以先将一块作为测试件,然后将测试件分开进行不同的酶解时间,以分解适当的酶解时间。
5.酶解时间与酶液温度和胰酶浓度成反比。较高的温度或较高的浓度意味着较短的处理时间。
6.褪色后可使用Q条纹样品进行G条纹,方法与以前相同。
7.当G显带不足时,可以在固定剂褪色后再次束带,但效果不佳。
8.胰酶溶液也可以用作不含Ca2 +,毫克2 + Hank's溶液,ICN溶液或0.02%EDTA溶液的溶剂。在EDTA中微量酶的活性溶液中,应适当减少样品的酶解时间。
五、染色体G显带技术实验所需试剂清单:
序列 | 产品名 | 货号 | CAS | 备注 |
1 | Hanks平衡盐溶液(含酚红) | HC1153 | ||
2 | EDTA | BSH83093 | 162303-59-5 | |
3 | 磷酸盐缓冲液 | HC1488 | ||
4 | 胰酶 | SS2237 | 8049-47-6 | |
5 | 吉氏色素 | SX0115 | 51811-82-6 |